自2019年3月26日,四部委联合发布《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》中,首度明确提出“过渡期后不再对新能源汽车(新能源公交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除外)给予购置补贴,转为用于支持充电(加氢)基础设施“短板”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等方面。”这意味着我国充电桩行业终于将在短暂“寒冬”过后迎来春天。
寒冬之惧:亏损已成行业常态
截至2018年9月,我国公共充电桩已建成28.5万个,但实际激活使用率堪忧,很多因先期选址不当的充电桩最后都变成了“僵尸桩”。而充电桩建设回收周期漫长,很多企业仅仅能靠充电服务费回收前期的一些投资,甚至大多数是处于亏损状态,不少数企业早已因支撑不住而倒下。充电桩行业的这种“野蛮生长”的行为,使得整个行业深陷“寒冬”。
2018年7月31日,充电桩企业深圳容一电动科技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,因研发资金投入过多,未能及时转化为效益;公司近年来持续亏损,已无法继续经营,公司于2018年7月31日依法解散,进入清算程序。
而在这之前,充电网科技公司被曝因资金链断裂而宣布停止运营;聚电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遭逢股权变更。甚至,作为首家对外宣布盈利的充电桩企业,被誉为充电桩“第一股”的北京富电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忍痛挥别新三板,正式终止挂牌。
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国内涉及充电桩建设和运营的企业已经多达300多家,而现有的公共充电桩日均使用率不过1车/日,亏损为整个行业常态。高投入、低回报、模式不清晰等问题,已成为困扰大多数企业的难题。
回暖之象:政策补贴下的春天
自2018年开始,随着国家陆续颁布的新能源政策,逐渐从“补车”向“补桩”倾斜。其中《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行动计划》的通知,更是明确提出引导地方财政补贴从补购置转向补运营,支持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、新能源汽车使用和运营等环节。各省市为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规划建设,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充电保障能力,也纷纷响应号召,相继出台政策加以保障。
而依据《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(2015-2020年)》规划,到2020年,我国将建成集中充电站1.2万座,分散式充电桩480万个,将满足全国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。按此数量计算,2020年充电桩总投资将超过3000亿元,对应的充电网络利润空间为558亿元,其中增值利润空间233亿元。
由此可见,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加剧了充电桩需求缺口,加上国家和地方对充电基础设施奖励政策的不断完善,充电桩行业正在迎来重要的发展契机。在这个政策回暖的春天里,企业更应重新审视自身,察知短板并及时补足,才能彻底摆脱行业寒冬的余阴。
爆发前夜:盈利=研发+运营-成本
2019年全国两会上,全国人大代表、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王麒再次对新能源车的发展提出建议,应当加强充电桩建设力度和投入,不仅要利用大数据决策分布,更要努力实现精细化的运营服务。充电桩行业本来就是一个全新的行业领域,前几年过于激进的“生长”使得一些企业忽略了自身新技术的提高。
然而行业发展态势正在进入下半场,企业间竞争将不断加大。国家电网、普天、特来电这一系列头部企业们,将会更加注重平台化运营,发挥上半场积累的优势,充分盘活现有桩站,以期投入成本效用最大化。
而那些试图在机遇变革中挑战行业巨头的“搅局者”们,无论是提供找桩、导航、结算和引流服务的互联网平台小桔充电;还是专注充电桩直营和代运营的独立运营商66快充、TOX途客;都不仅要具备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平台运营能力,还要有极其强悍的成本控制能力,才能在生产、运营、服务等方面与其他竞争对手快速拉开身份,提高自身实力放手一搏。
未来在大数据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、虚拟助手等新科技的推动下,充电桩的科技水平以及智能化程度将越来越高。而伴随着行业制造标准体系的完善,各种商业逻辑与盈利模式愈加清晰,以及平台运营服务体验日臻人性化,充电桩行业的春天才真正到来。